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02月03日
——詩文集《詩書歌謠趁此年華》序
郭鳳英
一個人,在瑣碎的日子里撿拾閃光的星星點點,那是有心人;一個人,將一顆心置入蕓蕓眾生里描摹百態,那是有心人;一個人,在喧囂與浮躁的現代生活里安靜地寫下屬于自己的文字,那更是有心人。
張燕萍,一個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年輕女子,用細膩柔婉的筆觸,描畫出她所生活環境的人人、事事、物物,多年來一點一點積累,形成了散文集《詩書歌謠,趁此年華》。看這書名,便有一種張愛玲般文字的美感,好一個“詩書歌謠”,好一個“趁此年華”!
我與燕萍未曾見面,當看到這部手稿的時候,我被她的文筆打動:“但看那初開的荷,舒展花瓣,兀自著一點兒緋紅,亭亭凈植,不憂也不懼,心便一點點地沉靜下去。”這僅是一朵初開的《荷的心事》嗎?不,這是燕萍在蟬鳴般生活中給自己劃出的心靈的凈地。“他的腳步與眾不同:沉穩有力,從遠處慢慢地走近、走近,敲得地面咚咚作響,如一支交響樂隊演奏中偶爾敲出的鼓點,震顫人心,扣人心弦。就這樣,她認識了他,從他的腳步聲。”這是怎樣的一種愛情?《走過窗前的愛情》在寥寥的文字里,充滿著渴望愛情而放棄愛情的悲情,如此綿綿地打動我心。
有時候,我們夢想著遠方的風景,總覺得自己身處的地方平凡而又平凡,很少有什么事物能給以我們感動,忽視身邊的好風景,似乎已成為當代人的一大特點。我說燕萍是“有心人”,正是由于她能在平凡的人事物中,敏銳地捕捉到觸動其心的那一瞬間,然后潛意識地進行思考、感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變成自己的語言,這種創作,正是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規則表現。當“一瞬間”成為一篇美文后,無論一朵初開的荷花,還是在窗前守候卻最終放棄愛情的女孩,便都深深地刻印在燕萍的人生里,也刻印在讀過這本書的人記憶里。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這是柳宗元《晨詣班超師院讀禪經》最后兩句。讀燕萍的散文,似乎就有這樣的一份“澹然”,簡練的文字,清麗的詞句,確有來自繁雜生活又悄然出塵的美感。不管世界多少紛擾,燕萍都“悟悅心自足”,真是好一個“悟悅”。她在“悟”些什么?緣何能做到“悅”與“心自足”?“我慢慢地走過有你的村莊/或許是因為走得太動情/竟忘了叩響你家的門/忘記了/隔著我們的/那些歲月/還有風煙/”這是《我路過你的村莊》中的詩句,就是那很普通的“路過”,也能讓她的身影如此美麗多情,如此詩情畫意,如此蘊含生活的平實美好。這不就是“心自足”的詮釋嗎?
當然,不是說年紀輕輕的燕萍深藏了佛性佛意,而是她用文字記錄了自己心靈里那些被觸動、感動的瞬間,在繁華里,在浮躁里,在昏暗里,她的心里始終亮著一盞燈,那光,哪怕微弱,哪怕不被人接受,甚至被人諷刺挖苦,她也會讓燈一直亮著,那樣,她能看清自己的內心,再以清明之心洞察平凡生活中的人人、事事、物物,一如既往地記錄每一個“瞬間”。
欣聞《詩書歌謠,趁此年華》即將出版,不禁“悅悅然”。也是在讀此美文后心有所動,于是寫下這些文字。我心,似燕萍那般,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尋找我們向往的花花草草,樹樹林林。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