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張柏華 日 期:2023年08月11日
譚建蘭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田土里的活兒樣樣能。她當過教師,做過小生意,闖過大世界,一種念鄉情懷讓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家鄉做辣椒產業。她創建了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注冊并打響了土家香菜“譚妹子”商標,建立了石柱三多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紅脆李基地,帶領百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二十幾年打拼,有淚水、有歡笑;有失落、有收獲……這些都是常人難得的創作財富。“沒有用心用情的投入,就沒有眼里的不舍;沒有留下希望的土地,就不會有心中的眷戀。”譚建蘭把自己創業的艱辛歷程連接成文字,于白天勞作之余、夜晚靜謐之時創作出了一部近四十萬字的小說《瓦屋村》,這也是她的處女作。
《瓦屋村》描寫了一個渝東南邊遠農村——瓦屋村在新一屆村委會班子領導下,從一個落后村,一躍成為縣里的先進典型村,瓦屋村人依靠黨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在生活、物質、精神各方面都由窮變富,并取得巨大成果的故事;謳歌了村主任劉冬麥帶領村民百姓艱苦創業,建立三紅辣椒、紅脆李專業合作社,從而實現村民百姓共同增收、脫貧致富的偉大夢想的時代精神。該小說借瓦屋村描寫當下山區農村,正如該書的腰封上所寫:“是一幅西南大地脫貧攻堅的生動畫卷,是一部巴鹽古道鄉村振興的奮斗史詩。”京東平臺在推介《瓦屋村》時更是用了這樣的宣傳語:“《瓦屋村》記錄歷史變遷,謳歌時代精神,脫貧攻堅的故事堪比《山海情》的神奇之作。”《瓦屋村》傾注了譚建蘭對“瓦屋”的濃濃深情,書中內容豐富,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讀后讓人嘖嘖贊嘆。
《瓦屋村》故事情節邏輯嚴密,連貫性強,可信度高,可以說在敘述中的伏筆和照應上做到了無縫對接。都說作家是創造生活的,而不是記錄生活的,譚建蘭在這部小說中就充分做到了這點,她所插入的土家哭喪、哭嫁、巴鹽古道文化、秦良玉文化、橋頭傳說、土家言子等民俗風情、文化,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小說的地域特色、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而精心設計安排的。
對小說而言,人物就是載體,人物就是一切。《瓦屋村》主人翁的形象塑造個個都有血有肉,性格鮮明:比如村委會主任劉冬麥表面看,她是個大大咧咧的“兒馬婆”,其實她聰明伶俐,愛憎分明,有思想,有魄力,不和稀泥,敢為敢當,處事講方法,做事講策略,辦事講原則,在重重阻力面前不畏懼,不退縮,以一村之長的大擔當,帶領瓦屋村“脫貧摘帽”,以企業家的大情懷,帶領辣椒合作社走上富裕路。又如“遇事爛”向勝麥,從喜歡挑事、吹牛、說大話,到洗心革面,發奮圖強,真正做回“瓦屋村人”。小說中還有如老支書、譚麗華書記、劉書芝、劉成米等眾多人物形象也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瓦屋村》語言生動幽默,特色風趣:比如“幾掀盤就揚到了1.7元一斤的價格”“只要本錢保住了,麻雀還在窩窩里頭”“那坨煙鍋巴上的火石炭已經落在劉冬麥腳背上了”“六月間穿棉襖——各自有”“你們各自也在養兒抱孫,屋梁水滴現窩窩”“‘石柱紅’品牌,像腳上綁大鑼,走一地響一地,更加名震四方”“看來人一旦有了奔頭,死水就變成活水”等方言、俗語、歇后語等的運用,讓小說很接地氣,通俗耐讀。
小說雖為虛構作品,但每個虛構的場景、人物,都來自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積累和經驗之中。《瓦屋村》對人物心理、場景細節各方面的描寫都可謂是筆觸細膩:比如“話說默默走掉的老支書,走得大汗淋漓,他也理不清各自此時是歡喜還是難過,他好像是需要發泄情緒,是歡喜嗎?有點兒,他想:這個劉冬麥不曉得天高地厚,以為各自了不起,以為翅膀硬了不是?這回攤上事了,場背后落雨——該背時(濕)。我汪明高幾十年艱難地守護著瓦屋村,你嫩臺臺才當幾天干部居然說我不作為,敢瞧不起我,你能作為你試回嘎?”這段心理描寫淋漓盡致地剖析了老支書對劉冬麥的“服”與“不服”的矛盾心理。小說中這類描寫比比皆是,比如對缺八腔劉四米說話時的語言腔調的描寫,對向東田思念妻子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對劉冬麥第一次感受到不一樣的瓦屋村的心理描寫、她受委屈或遇到工作壓力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場景烘托的描寫等。
小說的故事情節是通過語言來敘述表達的,所以,語言是小說的血脈氣息,甚至于靈魂。《瓦屋村》營養豐富的語言,隨處可拾:比如“只要心中的燈亮了,生活也就不再黑暗”,告訴了我們要心向光明,無懼黑暗的道理;“只要保住商品價值就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告訴我們商品價值的極其重要性;“我們走過的地方都是過客,唯有瓦屋村一直在心里,他鄉留不下靈魂,故鄉安放不了軀體”,告訴我們故鄉才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才是我們靈魂放松、棲息的地方;“一個產業前期肯定是種植技術、品種、品質更關鍵,后期就是品牌建設更關鍵”,告訴我們做企業前期和后期的辯證關系;“得到群眾中去調查,才能找到產業發展的方向”,告訴我們做工作要注重調查研究;“人生什么是不悔?就是我曾經努力過,奉獻過,沒有虛度年華”,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拼搏努力,不負韶華等。
譚建蘭是土家山寨走出的企業家、重慶市勞動模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不僅有著深深的企業情懷、百姓情懷,還有著濃濃的文學情懷。有人說《瓦屋村》是石柱文學“草原”跑出的一匹“黑馬”,是作者優雅而不失豪爽,文靜而不失個性,讓自己的倔強與大地碰撞出的時代因子和奮斗詩篇。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文化是靈魂,相信《瓦屋村》定能發揮其文學的力量,助力瓦屋村壯大產業優勢,賦能百姓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幸福路上,闊步前行!
作家簡介
張柏華,高級教師,石柱縣作協會員。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