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簡介】
張守剛,生于1971年,云陽縣農壩鎮紅梁村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協會員,云陽縣作協主席。1990年至2003年在廣東、浙江、南京等地打工。1997年從事詩歌創作,被譽為“打工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作品發表在《詩刊》《詩林》《詩選刊》《星星詩刊》《人民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西班牙等五國文字;獲獎數十個;有近百首詩作入選各種詩集選本和中學教材。著有詩集《工卡上的日歷》《徘徊在城市和鄉村》《張守剛60首詩》。
程賢富:您寫作的初衷是什么?或者說希望通過寫作來達到什么樣的文學目的?
張守剛:我在坦洲工作的十年里,漂泊之苦,斷指之痛,形形色色的人生際遇,一日三餐的掙扎,讓我有了傾訴的欲望。每當詩意來臨時,我就用詩歌表達著內心。坦州這片熱土激發了我的靈感,它成了我文學的發源地。文學給我打開了生命的另一扇窗子,成就了我的詩意人生。
程賢富:有評論家說,您詩中羊的意象是很獨特的。
張守剛:在外漂泊的我,羨慕起羊那種簡單而平靜的生活來——它們不僅有滿山的青草吃,而且自由自在地吃飽以后,還可以幸福地咩咩幾聲。喜歡上羊以后,關于羊的詩就一發而不可收了。我筆下的羊很獨特,那是因為它們都來自于我對它們的仔細觀察。在我心目中,羊非常善良,這正契合了我的性格,所以一想起那些羊,就讓我產生了想當一只羊的愿望。
程賢富:您的詩就像生活的供詞,平淡直白卻又呈現著對生活的熱愛。你的詩簡潔明快,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感動和激勵著打工一族。這些詩,你是怎么寫成的?
張守剛:我哪里是在寫詩,我是用生命在書寫自己的人生??!我的詩來自于生活,就像隨便撿來的一樣,當然用不著太多的雕飾。李明亮這樣描寫我:“張守剛/一個打工詩人的代表/熬出鄉愁半斤/郁悶三兩,快感一錢/然后涂抹在四處游走的雜志上/讓每一個打工詩人添嘗?!边@首詩形象地說明了我這些詩是怎么寫成的。
程賢富:坦洲這片熱土激發了您的文學靈感,在此您創作了幾百首詩歌?;貞浧鹪谔怪薜拇蚬そ洑v,您一定有許多感慨?
張守剛:有人說,沒在子夜里流過淚的人,不是真正的打工者。從我在坦洲打工的那天開始,打工的痛感,打工過程中的茫然與追尋,就在我心靈中暗暗生長。這些生活中得來的細節,成了詩集《工卡上的日歷》。我以坦洲為支點,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一個打工者的滄桑生活和無法排遣的情感。2003年,我離開坦洲回到老家,又寫了不少關于坦州的詩,精選結集成詩集《徘徊在城市與鄉村》。

《徘徊在城市與鄉村》
程賢富:有人說,您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而且從未停止過腳步。因此,除了寫坦州的詩,您寫故鄉的詩也有很多?
張守剛:在艱難的打工歲月里,無奈后的感傷,遭過白眼后的心酸,孤行荊棘的陣痛和憂愁,讓我想起了故鄉。故鄉,就像自己溫柔的慈母,從來不會拒絕孩子回家。因此在外打工期間,我雖然身處外地,但夢里卻始終在富家壩(農壩鎮),在紅梁村,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腦中越來越清晰。一想起紅梁村,我就淚如泉涌,詩如泉涌。每想起一遍我就會寫下一首詩,《紅梁村》《又寫紅梁村》《再寫紅梁村》等等,估計此生我會一直這樣寫下去。
程賢富:您的每一首詩都短小精悍,有人卻想用長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你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張守剛:長度真的不重要。一首詩,有一句話能夠進入讀者的內心,就很不錯了。當然詩寫得很長,也寫得很好,還是可以的。
程賢富:您創辦“閱讀與寫作培訓班”的初衷是什么?
張守剛:回想起自己追求文學的艱苦歷程,我就想從自身的優勢入手,為云陽培養一批小作家,讓他們在文學道路上順順利利地走下去。于是,2007年,我創辦了“張守剛閱讀與寫作”培訓班。十一年來,我的學生在《金牌原創》《語文報》《少年先鋒報》《作文周刊》等50多家報刊發表習作近500篇,指導學生獲得全國性的征文大獎20余次。每年的中考和高考,都會數度傳來我的學生作文得滿分的喜訊。在云陽,“張守剛閱讀與寫作”已經成為一個知名品牌。
程賢富:在詩人的道路上,您最想感謝誰?
張守剛:最想感謝我的妻子。雖然她是個農村婦女,但她支持我寫作,哪怕家里無米下鍋了,她也從未責怪過我。
程賢富:2017年12月,您當選為第三屆云陽縣作協主席,你任職快半年了,有些什么體會?
張守剛:首先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其次,擔任這個職務,對我來說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更多的是鍛煉和成長。今后,我將把主要精力用于云陽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用于發現云陽的本土人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