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無聲之辯(連載一)
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李燕燕
日 期:2020年10月15日
原發于《北京文學》2020年第9期,同名長篇報告文學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唐帥,一個為聾啞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手語律師,出生在聾啞家庭的他自學手語和法律,為無聲人群做有聲辯護,成為聾啞人最信賴的律師。唐帥直言,中國聾啞人群體不僅需要關注,更需要“因材施教”的法律援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讓聾啞人沐浴法治光輝,幸福生活。作者專訪唐帥,以成熟的文字和豐富的一手素材寫出了這名正直善良的法律工作者的公道壯舉。
人物小傳:唐帥,男,1985年出生于重慶。2012年,唐帥獲得法律執業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專職律師,開始為聾啞人提供法律服務,被媒體稱為“中國唯一的手語律師”。2018年12月4日,榮獲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

2018年初春,重慶市大渡口區。天安數碼城B座10層,偌大的律師事務所大廳早已空無一人,白日里的緊張忙碌以及各色抬眼可見的錦旗標牌,都被深夜的暗淡遮蔽,唯有往里走,在拐角的地方,透出明顯的一線光亮,光亮來自主任辦公室。
時針指向兩點,城市在沉睡,律所主任唐帥正忙碌。白天他奔走了好幾個地方,入夜才能坐下處理這些非常要緊的事。這一段,他深入到了一場戰斗之中。他的手機、電腦、辦公桌上、保險柜里,都是那起“龐氏騙局”的舉證材料——它們來自成千上萬的受害聾啞人。施害者同樣也是聾啞人。一個個視頻,一張張圖片,一組組數據,令人瞠目結舌。在這場戰斗中,唐帥只可進不可退。一如往常,他聚精會神處理這些材料。案頭的座機電話驟然響起,他穩了穩神,在三四聲鈴響之后,才猛地拿起話筒。就在半個多月前的某個晚上,電話也如這般驟然響起,接起來,一個熟人聲音低沉地勸告他:不要再管那件事,你管不起,也與你無關。他沒有聽勸。對于各種夜間來電,他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通電話卻是大樓保安打來的。
原來,這位盡職盡責的保安行走于各個樓層巡夜,在10樓的電梯口附近,他看見了幾個奇怪的人,穿著一身警服,乍一看是警察,卻互相打著手語交流,瞧見保安,這幾個人神神秘秘地回避到一旁的安全出口。保安一琢磨,這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很可能跟“手語律師”唐帥有關,肯定不是好事。因為他知道,唐帥正在辦一個“大案子”,最近有太多報案的聾啞人進出律所。于是,保安小心翼翼地下了樓,確定周圍沒人以后,掏出手機。“唐律師,一定小心哪!”保安壓低聲音囑咐,唐帥那頭故作鎮定:“謝謝你,我知道了,我一定會保護好自己,請放心。”
該來的終究會來,怕歸怕,但這是個法治社會,暗夜中蠢蠢欲動的東西終歸不敢太囂張。放下電話,唐帥立即撥打了“110”。接著,馬上鎖緊辦公室的門,又把靠墻的兩個大沙發吃勁地挪過去,死死抵住。唐帥知道,即使那些歹徒拿榔頭棍棒等兇器砸碎了律所大廳的玻璃門,闖進大廳,接下來要攻破辦公室的這道門,也需花費一些時間,這中間“110”就會趕到。
好在,那個令人恐懼的凌晨,有驚無險。幾分鐘過后,“110”來了,那幾個可疑的陌生人消失無蹤。
這段故事是唐帥親口向我講述的,那是他做律師以來,遭遇的驚險場景之一。
2019年初,在對唐帥的采訪開始了一段時間后,某個茶會,我與幾個年輕律師圍繞這位司法界“網紅”進行過一次深入討論,他們都是我熟識的朋友。此前,34歲的唐帥——重慶義渡(化名)律師事務所主任,剛評上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也是十位杰出人士當中唯一的“體制外”。“百度”唐帥,所有介紹都直指央視那臺意義非凡的頒獎禮,唐帥手捧獎杯的圖片很顯眼,一身律師行頭,自然卷的短發修得服服帖帖。我分明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的卷發長到用一根皮筋扎著,似乎與“莊重”這一律師自帶的屬性不搭。
話說,唐帥獲獎的新聞,在網上點擊率甚高,邀請他做節目的廣電欄目組也一個接一個。但熱鬧的是外面,重慶的圈子里似乎比較平靜。
對這種現象,我很好奇。于是,我在許多場合問一些資深的重慶司法界人士,其中包括法院院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您知道唐帥嗎?”
“知道。那個擅長手語幫聾啞人打官司的小伙子。”
“您能說說對他的印象或者感覺嗎?”
“哦,我對他不熟悉。”
“我對他不熟悉”,這是我聽到的最多的回復。接著,對面那位五十歲上下的“老板凳”會扶扶眼鏡,同我把話題拉到知識產權保護上面,建議我和作家們可以去律所登記,一年繳費一次。
在“聾啞人維權普法”這塊,許多律師并不熟悉,或者說不以為然。聾啞人畢竟是個少數群體。就像我每天都乘坐輕軌3號線,一條從機場到繁華渝中的線路,聚集了最多的外地游客,可一年下來,最多有兩三回碰上聾啞人,他們彼此打著手勢交流,似乎為了統一下車站點,一副忙亂的姿態,幾個人咿咿呀呀一陣,急得臉都漲紅了,引得周圍人好奇觀望。
但唐帥告訴我的是,拋開聾啞人刑事案件的官司不說,他的律所一年能夠接到聾啞人報案5萬人次。這樣的“報案率”,甚至比重慶主城一個派出所還高。
不過,話說回來,報案不是應該找警察嗎?
“去公安局不頂事,那里沒人懂手語,我又沒讀什么書,字句寫不順暢沒法溝通,基本每回去,都被打發走了。”找唐帥報案的聾啞人打著手語,臉上是一臉無助的神情。他們的回答讓唐帥不忍拒絕。
常人看來不明其意的自然手語被細致整理出來,顯示出案件本身的邏輯,邏輯落于紙上形成報案材料,再交到公安局。
后來,唐帥的兩部手機全都內存爆滿,微信里擠滿求助視頻,視頻里聾啞人用手語比畫陳述。
對于普通人來講,表達是多么容易的事,但是對于無聲者來說,卻迫切又艱難。
“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聾啞人幾乎算得上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因為重要感官功能的缺失,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和我們大相徑庭。不僅不能說,對于我們通用的詞匯——寫在紙上,他們如果識字的話,也只知其字不明其義。他們通常文化程度較低,三觀不大成熟,看問題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境地,社會歧視造成的情感淡漠和就業難,再加上對法律知識的無知,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唐帥說。
唐帥朋友圈里的那些圖片:他與聾啞朋友聚會,許多人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對象,或做過錯事受過懲罰,或蒙冤又被洗冤,也有保存微弱聽力、一心要成為“手語律師”的年輕人。唐帥用手臂熱情擁抱他們,用心傾聽他們、信任他們、支持他們。早在唐帥正式跨入律師行業之前,在全國“聾人圈”就很有名,因為他準確的、貼切客觀的“手語翻譯”,使得撲朔迷離的案情快速抵近真相。因此,公安系統也有猜測說,這個卷發帥氣說話甜的男孩子精通催眠術,善于馴服極難溝通的聾啞犯罪嫌疑人。
言歸正傳,還是說說那天與年輕律師們的討論結果,這些與唐帥年紀相仿的同齡人認為:
——唐帥算得上律師行當中成功的“策劃家”,善于“經營”自己的特色。比如,專接聾啞人的刑事案子,但這不是最終目的,最終他是以此為契機發展自己的律所,打響知名度。
——當下少有年輕律師敢輕易接刑事案子,刑事案子很燙手,遇到復雜案情和各種背景,處理不慎可能出現許多狀況。除非他有極其廣泛的社會資源。
……
還有一個看法是替我著想的:
李老師,你是寫報告文學的,報告文學不是應該寫好的善的東西嗎?唐帥經常給那些作了惡的聾啞人辯護,作了惡就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啊。難道你要寫一個律師利用手語特長為惡人說好話?
我并沒有把這些討論情況,反饋給唐帥。畢竟,我想通過我的視角、我的訪談去還原一個人。生活有60個面,我要抓取盡可能多的面。
抓取盡可能多的面是不容易的,甚至連抓一個面都很難。2019年2月13日,正月初九,我專門從成都趕回重慶采訪唐帥。之前他說要給我一整天的采訪時間,但其實只給了半天。
“很多人會問我,全國到底有多少手語律師?目前在我們國家30多萬的律師當中,除了我‘不要臉’地站出來,其他的我不清楚。我一個人如何能應對全國2700萬的聾啞人群體?那是杯水車薪,不可能的。”唐帥在采訪中對我說。
可惜,上午還精神抖擻的他,在半個小時的午睡后反而變得困倦不堪,幾乎是在“夢囈”狀態中回答我的問題,采訪進行得很不順利。中途,一個20歲出頭的小助理數次推門進來,站在一旁擔心地看著“半昏迷”的唐帥。在前一天晚上,或者說許多個晚上,唐帥通宵翻閱卷宗、撰寫法律文書。白天太嘈雜,前來求助求救的聾啞人僅僅是交流、筆錄,便要耗去相比于健全人數倍的時間。晚上才可以安靜做事,刑事案件辯護需要從各種圖片、視頻、文字記錄中找尋可以取證、突破的蛛絲馬跡,然后推理、分析。
夢囈般的講述中,唐帥會突然坐直發問,我看上去是不是很顯老?他自述最近咳嗽能咳出血來;低頭太久的話,一抬頭眼前一片漆黑——以前只有一瞬間,現在能持續幾秒鐘,他說他計算過。右腹發硬,疼。
渾身不舒服。如若深夜放下卷宗,躺下,又難以進入深度睡眠。眼睛上翻,思考焦慮的人和事便歷歷在目,本應放松的大腦鬧騰不已。迷迷糊糊中,幾個卷宗上難以想通的疑點竟逐漸撥云見日,案件的突破口乍現,辯護詞的邏輯也成形。工作堂而皇之侵略睡眠。
我奇怪于身體有了這么多狀況的唐帥,為何不去做全面檢查?
“不敢去,害怕真查出什么,一切就擱下來了。”唐帥回答。
那天采訪結束時,他突然跟我說,你給我寫完傳記我是不是要準備Over了?我告訴他,這算不得傳記,只是你34歲人生的一個片段而已,就像川航那位英雄機長,馬上要給他拍的電影《中國機長》,也只是他人生的一個片段。你們都是中國的驕傲,未來一定更好。(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