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實話,接到參觀悅來美術館展覽的通知時,內心是忐忑不安的,擔心自己看不懂、傻呆呆地立在那里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擱,擔心忍不住的一兩句“黃腔”,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幼稚”和“無知”。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向下生活里的X種空間方案”,據主辦方介紹:“這是一組活躍在建筑第一線的建筑師群體參展,以“空間智慧與現代生活”為主題的,利用悅來美術館不同的獨立空間,呈現建筑師對城市體驗空間的轉化以及對城市收縮、變異生活中不同空間變化的觀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具體空間解決方案,它完全不同于一般認知的美展,它在提出或試圖解決人與城市、人與建筑如何和諧、科學、舒適相處的問題。
展品更多的是依據重慶的城市地域特點進行創作,極具在地性。這是一個具有現實針對性的、與建筑有關的藝術展覽,沒有關注“高大上”的地標性建筑,而是以大眾的視角來介紹和呈現不同的建筑師對于下沉空間的規劃和創作,利用建筑師的思維與方式,對建筑、城市化本身以及社區建設,提供新的樣式參考。
希望通過這種“向下生活里”的設計理念,讓冰冷的建筑有一種非常溫暖的溫度。”
聽起來很嚴謹,也很專業,干貨滿滿。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建筑藝術方面我是絕對的外行,于是我準備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打個醬油。
可是我錯了。這次展覽寫實,接地氣,貼近生活,一目了然。就像孩子清澈的眼睛,一眼便能望穿,但你絕不會因此而惶恐,反而是踏實與溫暖。沒有假大空,沒有裝模作樣,沒有故作姿態。我所有的顧慮和局促一掃而空。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展項,一棵棵毛茸茸的干花做成的小樹,一個個用紙片做的小人走在路上、或者坐在沒有房頂的房間里。作品意味著學習不僅僅在教室里發生,而是可以在校園里任何一個地方,可以是食堂、宿舍、咖啡館。它也意味著學習不僅僅是動腦,也是動身體,走、看、聽,特別是動手。似曾相識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朝氣蓬勃的學生時代。整個展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人一看就懂。
這次展覽共有八個展項,涉及不同類型和場景中的空間,包括遺產活化、學校生態、城市收縮、野生建筑以及城市生活中的人獸關系等等,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農貿市場歡迎您”和“意外重慶”兩個展區。
“農貿市場歡迎您”展項是一處曾被拆遷了的農貿市場的復制,藝術家用逼真和寫實的手法再現了街頭巷尾的農貿市場場景,和生活中的沒什么兩樣,親切而熟悉。空蕩而光潔的臺板上刻上了每一個攤主的名字,展臺上方懸掛著一張張營業執照和照片,照片上是一雙雙掌紋粗糲的手,個中含義不言而喻。
我們站在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紅色吊燈下,仿佛置身于曾經的熙熙攘攘中。照片上的一雙雙手動了起來,人聲鼎沸的熱浪迎面撲來,討價還價的叫喊聲此起彼伏,攤販們用袖子擦去臉上的汗水,手指頭沾口水飛快地點數著毛票,一邊嘟嘟囔囔詛咒著天氣,一邊彎腰撿起掉落在地上的小蔥……
可以看出藝術家們是希望借助此次“重建”,將攤販內心深處一直以來渴望的東西——存在的權利,還給他們。這種重建是一種看見、一種紀念、一種謳歌。
最里面的一堵墻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張貼著幾十面紅色錦旗,錦旗上干干凈凈一個字都沒有,也許是在等待著后人的評判和書寫……
展品淺顯但絕不淺薄,簡潔而絕不陋劣,讓人回味和思考。這便是藝術——它不占有這個世界的多少地方,但只要一打開,就洞開一個世界。
城市可能已經“千篇一律”,光鮮而亮麗,但是也卻有很多“意外”:橋下住著幾戶人家,黑洞的那一頭有獨一味的美食,防空洞也可以是加油站,廢舊物品做出了實用的生活器具,打工妹在華美的洗浴中心給客人搓腳,耀眼的霓虹燈下“棒棒”挑著沉重的擔子爬坡上坎……
幾十張獨具匠心的照片懸掛在“意外重慶”展區的墻上。
其實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意外”,這就是在我們身邊、吃著五谷雜糧的隱忍塵世,這就是薈萃百味,活生生地“向下”生活,只不過現在被濃縮和投影在了方寸之間。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面,比如一張紙,有誰見過只有一個面的紙?有高就有低,有富就有窮,有光鮮就有灰暗,有歡愉就有苦痛……,如影隨形。可有些人喜歡看正面,看好看的一面,選擇性忽略、或者有意無意地掩蓋另一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掩耳盜鈴。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我們這個城市不光有趾高氣昂的摩天大樓,也有棚戶磚房。不光有浮光四射的寶馬香車,還有人力三輪和拖板車……,他們有些在我們的視線以下,有些甚至住在地平線以下。
生活中不應只有詩和遠方,還必須有米和衣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者更為重要,因為它們能讓你活著。
我們應該學會目光向下。
目光向下,走路才不至于摔跤,才能看清腳下哪條是來路,哪條是歸途。
目光向下,透視這個城市的底層和另一面,關注每一個人,給他們愛護和幫助,讓他們感受這個城市應有的溫暖,感受生而為人應有的松弛和尊嚴。這樣的社會才是完整的社會。
我們處在一個波瀾壯闊、社會生活前所未有地豐富的時代。在無法停歇的快速進程中,各方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加劇突顯,人們的徘徊、迷茫、束縛,在探索中的激蕩、碰撞、失敗、甚至是利益爭奪和頭破血流一點都不會少,有陽光的地方必定有陰影相伴。這次展覽的建筑藝術家們視角“向下”,用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深刻詮釋了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間的關系。他們沒有販賣焦慮,而是揭露本質,觸碰痛點,拷問人性,廣闊而真實地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現實問題不遮掩、不切割、不回避,并積極探索解決方法。
城市化進程中已經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總得有人停下來,去把這些事情從頭到尾去想;總得有人跟隨在人類匆忙的腳步后面,把他們遺落在時光中那最為珍貴的往事揀起來。而這就是此次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所做的工作。
羅丹曾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藝術家們把紙片、木板,泡沫等最不起眼的材料進行連接和組合,并注入靈魂。一件件作品鮮活起來,站立起來,變得有血有肉,它們把晴天有灰、雨天有泥、冒著熱乎氣兒帶著土腥味兒的煙熏火燎的人間,從大地的塵埃中拎了起來,掛在了云朵上。
歲月一天天流逝,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困惑和慌張,但是我們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突然回頭,發現不知扔在何處的“初衷”并沒有消失,它一直在時間的某個角落,等待著我們。
夕陽透過高高的玻璃窗,斑駁地灑了下來,給地面鍍上了一層金色。展區里的一件件物品寂寞無聲,但又仿佛在喃喃自語,訴說著什么。
當我凝視著它們時,仿佛在進入一場夢,我看到了誰?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的全是自己。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的對面,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藝術世界。那是一個恍惚又清晰、虛幻又真實,看似跟我們沒有什么關聯,但一旦進入,又跟我們有那么多的鉤胸扯背,牽腸掛肚的世界。
感謝悅來美術館工作人員的精心布展,感謝“向下生活里的X種空間方案”的建筑藝術家們給我們輸送來新鮮空氣。
愿我們再從地下挖出埋藏已久的紙和筆,愿每一個微弱的聲音都有著滾燙的呼吸。